其實,我是知道的。


(初戴於MRRM People 25/10/2010)


重遊北京潘家園那天,氣溫只有六七度,有點冷。直到看到了四個童版樣版戲泥公仔,衣服穿得夠不夠,好像已忘得一乾二淨。只可惜公仔都是新造的, 但不貴,一口氣買了兩套共八個。 因為如能確定是文革時出產的那些,每只動軋叫價過千。


沒記起何時及為何會被這些別人會覺得土氣而不屑一顧樣板戲泥公仔吸引。想是那年讀大學時,有一學分是要讀電影戲劇史之類,首次聽講師七情上面的說著樣戲的種種,毛澤東夫人江青如何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壟斷了傳統的中國京劇,上演了一場呼風喚雨的奪權實錄。 樣戲就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江青樹為樣板的幾個改編了的劇目。最後四人幫倒台,以江青一句:「我甚麼都不知道。」結束這場政治風暴


不談政治,不論功過。只看「智取威虎山」偵察英雄楊子榮的造型已大樂,再看《紅燈記》中李鐵梅高舉不滅紅燈、無產階級工人李玉和大義凜然,還有《沙家浜》中新四軍郭慶光的名句「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都是建基於當時所謂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一下子,好像打開了大學時的舊課本。但說實在的,我喜歡童版樣版戲泥公仔的真正原因,終究我是知道的。



尋5-567367電話機物主

(初戴於MRRM People 20/9/2010)

最近多了客人找舊撥號電話,於是到處「酷搜」一番,找到了這台黑硬膠電話,細看還有電話號碼沒被除去。忽發奇想,在社交網站問問還有朋友記起自家小時候的電話號呢。意外地收到了一組又一組的數字回覆,3-804324, 3-462632, 5-467115, 0-511998. 12-422949, 0-450681, 3-273560, 3-275973, 3-211137… 大家興高采烈地談這說那,更記起不少童年往事。

那時有專人清潔電話機,當然是收費的。也不知是誰想的主意,總愛在電話筒內加香精紙,以示工作完成,雖然那香精紙極之難聞,但倒很有一種平面工作立體化的意味。

還有,原以為1989年只是那「不想記起,未敢忘記」的一年;翻查資料,那年也是香港電話地區字頭號碼終結的一年,就是一點印象也沒有。屈指一算,三十多年前的記憶猶新,

三十多年後的我們全都患上了記憶障礙。不是嗎?君不見每隔一段時間便有人公開呼籲,請各方好友把電話號碼電郵一次,遺失電話比遺失銀包更多善後工作。

最後,如果你有3-835586的電話機,店主將高價收購;約5-567367是你從前的電話號碼,定當物歸原主,不另收費,但逾期作費。

一物一事, 都是回憶。


(初戴於MRRM People 30/8/2010)

那天剛好是朋友生日,給他發了一條簡單的短訊祝願朋友回謝,提及看過我店舖的網誌,很喜歡那青島啤酒杯和爸爸的故事。心有點暖,我們是種相識很久不常見面但有時會在街上巧遇的朋友,縱然大家在不同的生活軌道上過著或愜意或不如意的日子,就是沒有把對方忘掉。如果網誌可以把人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聯繫著,就多寫一點。

朋友的一個回覆,倒令我想起了一件更久遠的有趣事;少說也有十幾年前了,那年爸媽同樣跟妹妹及妹夫外遊,一天早上,接到妹妹從美國打電話回來,直把我嚇了一跳,問她們是否出了甚麼事?她倒感到愕然,說實情是我於她房間留了兩天口訊找她,還讀給我聽:「 Shirley Y leaves a message to you 因時差關係又找不著我;那年頭手提電話還未有大行其道。 這妹是跟我孿生的,但不幸的是我們從來都沒有別人所說的心靈感應,我那時連他們是到美國東岸還是西岸也搞不清楚,怎留呢?但妹妹堅持說那字條不只有我的英文名字 Shirley,還有我們的姓氏 Y,一定不會弄錯。自少愛聽靈異事的我,有著無限想像,更自作主張地為事件加添幾分神秘色彩。 後來到他們回港後,才知道靈異事就不是了,只是事情又真是巧合得有點弔詭。原來那字條根本就是酒店管房放下的檢察表,上半部是已檢察過的選項,下部份就是管房 Shirley Y 留下的口訊。那就是說這個妹妹連看也沒看清楚,便大為緊張;但這也難怪,如果有家人真是留兩次口訊給自己,也確實是令人擔心的。而且,這一巧合是需要很多的巧合配合才能生起這啼笑皆非的化學作用,缺一不可。

和青島啤酒杯一樣,這只我沒有太喜歡的貓頭鷹匙扣,記下了一段我和妹妹都很喜歡的回憶,現在說起來還會嘻哈大笑。但在地球另一端的 SHIRLEY Y 一定不會知道,這匙扣上的名字其實是她的。

再送你一段別人的回憶,這次加了點糖,甜的。


07.04.2010

有天,見一顧客定神地看一放於飾櫃內的舊物;良久才問:「可以拿出來看嗎?」原來她看的是友人於店中寄賣的一盞七十年代中國製造的小枱燈。顧客想知道這東西寄賣人是在何時買?在那裡買?那我便就我所知告訴客人,友人應是於70年代在香港某玩具鋪買的。「那會不會是在大新百貨公司買的呢?」客人的續問令我大惑不解,心想要這麼認真嗎?對望了三十秒,她看到了我面上寫滿了問號,遂說如果我朋友是在那年代於大新百貨公司買的話,那小雞枱燈定必是她孩童時媽媽給她買的那款。再說,原來客人是從雜誌看到小店介紹後登門造訪,目的就是要知道這小雞枱燈是否和自己稚年時曾經擁有過的一模一樣。畢竟事隔了這麼多年,記憶模糊了。

那我也就不敢怠慢,即時致電友人,想問出個所以然,好向顧客交待交待。友人說小雞枱燈本是朋友送他的禮物,但此燈又不是彼燈,就是忘記了因何自己又多買一盞;如此一來,小枱燈又有著友人和友人之間的故事。

舊物其中一有趣之處,就是它盛載著別人一段又一段的回憶,有執意的、也有率性的。生意沒做成,因為小雞枱燈不是在大新百貨公司買;若下次有顧客想買,多送你一段別人的回憶,不收費。

31.08.2010

原文𨍭載

「Dear Shirley, 相信妳對我還有點印象吧,Jason,同是姓姚的那一個客人。小雞枱燈的故事,其實一直在延續,有感而發,給妳送上接下來的故事,讓這舊物帶上更多別人的回憶。正因為生意沒做成,正因為小雞枱燈不是在大新百貨公司買;我,才成為買下了它的顧客,連接上了別人的回憶,沒被額外收費。當天,一眼便看上了這小雞枱燈,心裡知道自己一定會買下來,送予她。一,因舊物是情感的象徵,是情感的載體;二,她擁有一個暱稱,「小雞」。故事,往往就是產生自一點微妙間的巧合,人與物,人與人,同樣的道理。小雞枱燈到了我的家,被安置在看到一片海的那個角落,靜待到今天。今天,八月的最後一天,是「小雞」的生辰。願這作為禮物的小雞枱燈,為「小雞」點亮多一點快樂。願「小雞」,也為小雞枱燈譜上另一段故事。

回贈妳一段我的回憶,不收費。也祝妳生意興旺。有時間我一定會再到訪貴店。Jason」

「忽發其想,Shirley妳可會願意把我的回憶延續在nlostnfound的blog上,接在原文的末端?哪怕只是數天的時間。因為,我,想讓枱燈前的「小雞」感到更快樂。」不可行也沒關係的,打擾了。Jason」

你的回憶會放在這裡,不會是數天,也不會是數月的事,而是不會被抺掉。但細想,其實也不重要,因為這段回憶,將會留在不同的人的腦海裡。小雞,祝妳生日快樂。

啤酒杯背後的兩個父親


雪花啤酒、天壇、太陽啤酒這些五六十年代的舊啤酒杯是舊同事爸爸開士多時的贈品,我和舊同事的爸爸有緣碰過一面,是一個一臉慈祥的老好人。舊同事也應該是遺傳了她爸爸的優點,心地善良。但這人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讚譽,她的臉就會像飲了三杯啤酒似的,朋友們都愛揶揄她,說如果人類的臉紅到了一定的程度時,會自行啟動爆炸系統的話,她應該投了無數次胎!

至於那只1903青島啤酒杯,載著的是過世父親愛子女無私情懷的回憶。依稀記得是十年前罷,那年,看報紙知道青島啤酒廠於1903年由英、德商人創辦,所造的啤酒旋即於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中獲金獎。而以1903年的配方做的啤酒,就只有到位於青島的啤酒廠才買得到。那時爸媽剛好報了名,打算和妹妹、妹夫到青島旅行。我便順口說要他幫我買兩瓶回來試試。

後來,聽說爸早於開茶會時已問旅行社的職員,到青島啤酒廠參觀時,能不能買到「1903」年的啤酒,直把旅行社的職員嚇了一跳。然後到了當地,聽媽說老爸仍然很緊張的再問一次導遊這事情,導遊當然是敷敷衍衍沒正面回答。有趣的事,有團友聽到爸常把這事掛在唇邊,大家就一致認定了這是青島之行必買手信了。

然後是,爸爸全程把我的兩瓶只值十元八塊的1903青島啤記掛著,因他不放心啤酒放於旅行袋或皮箱。在沒有旅遊車乘時而又要換酒店時,便得全程手提。如是這,酒不離身地安全地護送它們直到香港。

那時我不是和家人同住,就把啤酒及酒杯帶回我自己的家。沒有和他分享過,是沒有想過和他分享;也沒有知道這些事,這是後來妹妹告訴我的。然後,想了很多。知道,從來不將愛和關心渲之於口,是我們一家人的作風。後來爸由突然中風、昏迷、到離開,前後不過八天。很多說話都沒有機會說。今天突然想起一些人和事,我把啤酒杯收起不賣了。


「抱歉,這個不賣。」


03.02.2010

家有二兄一姊一孿生妹妹,因孩子眾多,在70年代那時,我們的物質生活當然不能說豐富。姐姐玩過後的洋娃娃布公仔,總不能公平地分給她的兩個攣生妹妹;哥哥的刀鎗劍車,也不是我們當時所喜歡的。加上那時的家實在太小了,很多今天我見到會立時嘩嘩大叫的好東西都必須丟掉,那時也不覺得可惜,只想到舊的不放棄,也別想媽媽會買新的玩具給我們。後來到家中經濟環境改善後,爸爸給的零用錢也較多,我們小學時已有能力為自己買一些簇新的所謂潮物,那時的舊物於我來說,簡直不顧一看。幸好自己的記性向來都不太好,所以心中也沒有太大的悵惘;反倒是現在見到喜歡的都會買下,然後是掙扎放在店舖出售還是對客人說:「抱歉,這個不賣。」

真的是態度問題而已

14.01.2010

她,約四十多歲,外表溫文,談吐端莊;跟我談談貨品,說她小時候也有過一支一樣的派克牌墨水筆,說著說著一下子把筆掉到地上,筆頭的黑圓錐膠給弄掉了。她立時滿臉通紅,連聲致歉;她的外藉朋友亦二話不說蹲下,欲尋回碎件。我那時腦中不但沒有半點不開心,反而著力請她不用擔心,我自能找回那掉件。就這樣子,沒有賠償,沒有不快;但想她必然是帶著一份歉疚離開。掉件最終找不到,東西報銷。我還是記得她,記得她及她的朋友進來時的笑容,其他的真的不重要。

她,也許是二十出頭罷,不太想形容她。她也是不小心弄掉了店鋪的一件東西,最後由她朋友代她作出賠償,又因她的朋友能將弄壞了的東西修好送回,原銀奉還!我會記得她,或許我會希望記得她那明白事理的朋友多一些,他們正反兩面地讓我學懂了,打開門做生意需要多一分忍耐,多一些包容。

他,約三十多歲,健談坦白,說這說那,直言完全不能理解我開店的目的,離開前說看中了一搪瓷車,讓我回覆他最好的價錢。然後就在我將這東西拿起檢視價錢牌時,不慎弄破了一角。我可以選擇用混合膠黏好然後不動聲色的把東西賣掉,當然熟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會這樣做的。
最後知會了客人,坦白的告訴他這狀況,說我願意張東西的價格拆讓一半給他,如他決定不買,我一樣開心,因為東西是我自己不小心弄壞的,與人無尤。我會記得他,因為他知道事情雖與他無關,但畢竟是因他而起,對此他表示了歉意。

三件事情於我,都有金錢上的損失。但為何之後的心情會有莫大分別呢?答案簡單得很,當人願意為自己所做的事負上責任,那怕只是一個表情、一句說話,我都會感受得到。對於受軟不受硬的我來說,真的不是金錢問題,而是態度問題而已。

舊物新情

12.1.2010

近日有消費雜誌記者問我何時開始收集舊物,我想也不用想便回答上,對我影響至深的必然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兩位老闆。他們收藏舊物的嗜好,對於當時年紀尚小的我來說,是幾近瘋狂的了。木尺銅尺想要多舊便有多舊,母子造型的鳥獸禽魚想要多少變化便有多少變化;有圖有字的東西有它們的味道,光滑無紋的藏品又可以叫人目眩。年代重要、出處重要、價錢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或許是一點緣份,讓舊物新情相互牽引。

原來當以為不起眼的爛銅破鐵古木舊膠放在一起時,是可以生起無法解釋的化學作用,漂亮得不得了!也是導至當時的我,為何總會有收入與支出永不相稱的另一不得了出現。